佛教的早晚课:向心而行的人生规律
佛教的早晚课,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一种方式。早课在日出前,晚课在日落后进行。在早课和晚课中,佛教徒们通过诵经忏悔、念佛、广结善缘等方式,向佛祖祈愿,认识世间法则,领悟人生之宏观与微观,从而认清自己、约束自己、修行自己。
早晚课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身的智慧和福德。在佛教的解释中,“智慧”就是指认知、把握、理解清楚世间法则,了解人生的各种现象的本质特性以及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而“福德”则是指我们在修行中培养的种种优良的品质 如善良、慈悲、忍耐、智慧、正念等等。因此,通过早晚课的钻研与观察,我们不仅仅可以丰富自我智慧,还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思惟周到、更富有悲悯之心。
早晚课的核心内容包括:忏悔、三皈五戒、万佛归一、广结善缘、观想、念佛、回向等多项内容。通过诵念佛经、忏悔罪过,我们可以消除难以言说的烦恼,消除心中的杂念,改善内心的负面情绪。在三皈五戒中,我们可以从内在约束自己的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得更加规矩。在广结善缘中,我们便可以纳好人缘,拓展社交圈,培养爱善良的好习惯。其实,早晚课讲究的点,都是人生的成功智慧,这些智慧的实际适用性远远超越了佛教徒,人人都值得学习。
佛教历经千年,依然被许多人看作是对人生的一个重要指导。佛教强调的不是所谓的规则、禁忌和约束,而是个人能力的发掘、品质的提升以及归依于佛祖强化心理。如致知于真理、宽容忍让、不愿欺害、自我克制、不怒不喜、凡事为人着想等等。这些品质既可以成为我们成长为优秀的人的动力源泉,又可以成为我们活得通畅的道路和修行的阶段。但是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的却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要在利他利己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善良、慈悲为本、以心力为驱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活得更加完美。
无论我们是接触佛教的对佛教有多少理解,都应该在平常日子里,学着借鉴一些佛教的智慧,不断强化自己的见性恶习。人生路上难免会走过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挑战,但如果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去面对它,努力进行修行,主动地时刻反思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改善自己的境遇。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切实的提升。
总之,早晚课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进入超然、提升自我、修行佛道的境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不妨尝试把部分佛教的智慧和修行方式应用在自身的生活当中来,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更加成功更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