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狗

公司狗

海青天文言文(【海青论经】——论孔孟之道)

热心市民 42

【海青论经】——论孔孟之道

传说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言颇有些道理。然而,所谓“习之”,也并非只有形式之习,更应注重精神之习。而孟子强调的则是“性善存心,是为仁”,即注重人性本善,强调“心性”的修养。二者在儒家思想中交相辉映,成为伦理道德的基石。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仁者爱人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言即是所谓“仁”字的核心。仁者,爱人,不将己之欲加诸人,而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体现出尊重、关爱、同情等美好的情感。

孔子认为,“无恒产者无不义,无恒过者无不道。”即无论贫富、地位高低,都应视为平等的人,心存感恩、执着于“道”的追求,这是一种道德底线的体现。

二、道德自律

人性未必全然善良,但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让人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孟子主张“恶必胜于善”,但并非“恶”完全占了上风。他认为,对于人的好恶,需要自我警惕、自我调节。对于后天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个人自律的,自觉约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知耻”,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三、教育责任

孔子提出的“教育救国”即是对于教育责任的强调。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授予知识、技能,更是涉及到学生的人格、灵魂的成长,传递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和生活者。

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孔子便提出“学而时习之”的口号,鼓励每个人有意识地将所学所知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素养和能力。而孟子则将教育看作是天赋后天的合成,后天的努力是有助于发挥被动的天赋的。

四、修德行善

“我知道仁义礼智信,我得之矣。弗求也。”这是孔子的语言。即“五常”离不开自身的实践,而要求自己“以德行之,以言传之”。

言下之意,所谓“修德”,是指要做到实践于日常生活中,行若惟圣,误而惟人。而“行善”,则是考虑他人、助人为乐的实践,虽然行善并非一定导致人性善良的进步,但是行善者其人至少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感激,对道德认知的理性支撑也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孔孟之道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从“天下为公”的全局意识进一步引申出天、地、人、理三合的关系。有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自然环境的保护,社会秩序的维系,以及自身的健康状况,这些和谐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发展起来,从而在整个社会模型中营造起更为美好、和谐的氛围。

总之,孔孟之道不仅是历代文化艺术的精髓,也是当代社会和个人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依托的基石。追求“仁善孝悌”,不断提升“无我之心”,为他人、为社会、为未来的自己,创造更多更美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