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马英九竞选广告背后的故事】
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马英九的竞选广告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一则以“辅选短片”为形式的广告不仅仅是一个候选人在努力争取选民支持的形象宣传,更是一个全新的、极具创意的、赢得了听众口碑的、历史性的广告。
广告的创意和制作背后有哪些故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访一下。
1. 那个热情的创意团队
马英九当时的竞选团队招募了一群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激情洋溢、积极主动,希望以自己的想法为马英九竞选献上一份力量。
他们研究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竞选广告,发现所有广告都是候选人自己在讲述自己,缺乏新意和说服力。于是他们的思路就清晰了:要打造一个独特而有感染力的广告,从另一个方面让选民看到马英九。
2. 碰撞出灵感的创意火花
广告创意最初的构想给出的是一个两分钟的插画动画,搭配一首清新舒缓、富有情感的歌曲,表现马英九在台湾各地推进的公共建设,强调马英九的为人民做事的行动力和承诺。但团队并不满足于这个创意,他们希望能够打造一个更加明显、更具震撼效果的竞选广告。
在所有人思路都已经凝固或者达成迭代优化之后,12岁的少年宏彬(化名)凭借非凡的敏感度嗅到了其中一位成人提到的俏皮话“806以后,马上四年”。这句话是指选民不能错过新一届的政府领导人,在8月6日选举完后,接着就要从别的地方开始看新闻了。这个俏皮话最初是为推广美国电影而制作的,但跟有些政治元素,不过当时这句话的文化含义在台湾很少有人知道。
团队瞬间激起灵感,火花四溅。
这个俏皮话将成为整个竞选广告的核心,它唤醒人们的共鸣,令大家看到马英九的执政纲领,从而产生对他的认同感。
3. 漫长的制作过程
一开始的创意虽好,但制作过程却异常艰辛。由于时间紧迫,制作团队只有短短的18天来完成广告的制作。可制作团队面临的这项任务,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首先他们挑选了数十个故事片段,从马英九的竞选经历、角色扮演,到社会服务、地方治理等多个层面剪辑出了500多个版本。
然而这些版本中“806以后马上四年”内容的呈现方式、图片选择、音响包装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这就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最后,时间还没有用完,制作团队终于在倒数第二天拍摄了故事背景,由于拍摄人员往返于森林、河流和草原,再加上需要劳动和呼吸,导致人员不顾国家流行病事项不穿口罩,一名制作人员回绝民众质疑个人防控不力导致污染森林的指责视频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当时这被认为是攻击马英九竞选的煽动。
在万般辛苦之后,这则广告终于产生了。这则广告用现代化思维和动感的形式呈现政治信息,再加上一个让人难忘的俏皮话,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和共鸣。即使在各大电视台新闻中转播竞选广告的情况不多,那也不妨碍这则广告成为那个时代中的文化和历史重量,并被视为全球竞选广告的典范。
4. 荣膺多个国际奖项
这则广告竞选计划用了马英九的名字,“806以后,马上四年”成为了选民共同的话题,马英九在台湾所得到的票数极大提高。但令人惊喜的是,这则广告不仅仅在台湾竞选中赢得了声誉,还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许多奖项的认可,这也使它成为许多竞选者效仿的典范。
最骄人的是,这则竞选广告拥有着舍我其谁的力量,不畏强权的魄力,本着不断创新的精神,使用不同的方式来为选民提供真实和富有感染力的信息。正如马英九团队所介绍的那样,“每一个想法都是试图为了让选民更加了解马英九而做出的。我们需要通过最短的时间和最好的方法来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让选民们知道他依然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则是一则让人内心泛起温度的广告,它介绍了人物、价值、总统候选人安检、影像语言、体验、网络媒体和唯一的特效等许多方面的信息,可以说是创新、动人、单从表现技巧来说,绝对是一部高水平的作品。
最终,这个创意团队和这则广告的故事在选民和世界各地被广为流传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