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督教安息日 - 信仰、历史和文化遗产
上海基督教安息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派宗教团体之一,自20世纪初期进入上海,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蕴含在这一信仰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使其成为上海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一、信仰
上海基督教安息日源于美国,最早由一位名叫威廉·米勒的美国传教士引入上海地区。作为一种基督教派别,安息日强调—in 七日制度下要守古老的索安(即安息日);—愿天堂降临于此世界;—认为葡萄汁应代替葡萄酒等几个特殊信仰。
安息日崇拜是这个宗派的一大特色。每个星期六下午,在全中国的安息日堂会迎来了安息日的到来。信徒会按照安息日的规定,停止日常工作和娱乐活动,给自己留出一个专心崇拜的时间。安息日聚会地点通常是教堂里的一个小型礼堂,会有较为传统的讲道、圣歌、祷告及交通的环节。
二、历史
上海基督教安息日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美国。信仰的引入,始于一位名叫威廉?密勒的美国传教士。他在其早年的传教工作中,对新教的七日安息制度产生了兴趣,并将其带到了上海。他的传道传教得到了当地新教徒的积极响应,安息日在上海得以迅速发展。
上海基督教安息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初就已成为一个自发的组织,其会场分别在当时的上海情真路9号及日新路241号。这些会场均较为简陋,一些信徒甚至使用下水道作为洗礼的场所。
20世纪40年代,安息日开始在上海国际教墙里走红。当时是许多外籍传教士和商人的聚居地,安息日的礼拜在此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政治形势不容乐观,安息日在全中国内地的传教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但是上海的安息日依旧持续发展,直到1948年,上海安息日总会在蒲巴甸路的一幢别墅中组建。如今,上海诸般复兴教堂是上海基督教安息日在中国与世界范围内总的神职管理机构。
三、文化遗产
上海基督教安息日的文化遗产价值非常高,它既代表了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和传承,也反映了上海特有的文化现状。安息日已经成为了上海文化遗产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科技先进”的数字教堂
上海安息日拥有首个数字化教堂,也是全国基督教会首个改为高科技传教的教堂。教堂内墙上与天花有联动的荧幕以及ZOOM视频会议技术,让前来参加崇拜的信徒在低于百人的场地内就能云端听教。
(2)教育
上海安息日社区在教育方面也特别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其中一项举措,是每年的圣诞节给孩子们开设演出课程,由孩子们自己组织戏剧、歌曲演唱和其他表演节目。
(3)非政治性质的人道主义工作
上海安息日一直积极参与非政治性质的人道主义救援及公益事业。如2010年青川地震灾区义工服务,天津港危化品。海尤其是一些海员船员们要出门在外,有赖于安息日这类组织提供灵魂的慰藉和物资的支持。
总的来说,上海基督教安息日虽然在历经时间的风雨洗礼中,人数的增长和衰落,但其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扬无疑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上海乃至中国宗教与文化遗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