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狗

公司狗

嗔——释迦牟尼佛所启示的情爱修行之道

热心市民 40

嗔——释迦牟尼佛所启示的情爱修行之道

佛教中的嗔是指情绪化的愤怒、怨懟、不满,它与慈悲、喜舍、平等、智慧等诸法一样,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修行。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尤其是愤怒这种情绪,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烦躁、焦虑、血压升高等等。我们希望能够摆脱这些负面情绪的束缚,更深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并找到在其之下自由地行动的方式。

嗔并不是唯一会打扰我们自我掌控的负面情绪,但却是最危险的一个,因为正处在这个状态的人会极度的不稳定,可能做出误判、后悔的行为。嗔不会让我们监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相反,它会让我们失去控制。因此,它会充满危险的影响。当我们的理智全面崩溃时,我们就变得极不合理。没有人能在很短时间内抵御所有负面情绪,尤其是怒气冲冠时那种情绪的冲击。假如没有办法应对自己的情绪,我们很快就会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佛教认为,嗔是源于对某些事物的執著。为了打破这份執著,我们必须先要明白引起这种情绪的真正因素,从而开始逐步打破執著,向前迈进。佛陀基於自己的悟性认为,情绪就像一座位于我们心中的山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山峰会不断壮大,最终演变成为我们心灵上的困惑和痛苦。

嗔的产生要从執著说起,你追求的东西越久,執著程度越深,最终你会在某个不被满足的时刻被情绪击中。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步入佛法行圆之路。佛教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遭遇——迦难陀(Mahakasyapa)的故事。他是对佛陀最初的信众,是被佛陀选中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二十五世纪,当时佛教还只是一种小宗教。迦难陀因为一个意见的分歧而被佛陀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佛教完全失去了信心。

迦难陀的心灵很脆弱——他曾经帮助过佛教祭司们发现一个伏魔的陈年死徒,用自己的能量驱逐了它。在此之后,他并没有去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路线,而是着迷于这一成就,盲目崇拜自己的能力,并认为自己的成功赖于自己对能力的理解。最终,这种執著的思考方式导致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将自己从信心的寄托中彻底放逐。

当那些在佛法圈内的人们试图协调他的信念时,他试图用自己的专业精神来反驳这些异端邪说。这是一个由執著强力占领的心灵谔谔不休的状况,表达的是对自己的麻烦的无力感,他毫不会意到自己是在使用这个方法来逃避面对他所不能完成的事情。迦难陀的这个遭遇让他的助手视他为滑稽可笑的行为,而在佛教圈内,他也是一个惹人讨厌的人物。

在这个经历背后,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心灵现象——当我们陷入執著想法,我们就像互相扯住对方的膀子,无法整个地行动,甚至无法思考。我们需要劝告自己,我们必须勇敢地看向心灵深处,并且必须接受一些事情的无法更改。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我们经验中的人性的复杂性非常丰富,我们很难忽略那些试图扼杀我们的经验——即便这些经验并没有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需求的事情。

嗔与心静修行

佛教推崇的是一种心灵圆满的状态,心灵圆满是一种综合的感觉,它不是由一个方面确定的,而是由种种闭合的因素决定的。嗔既是圆满的敌人,又是解决我们身心健康的关键。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嗔,我们就无法探索自己身心的门径,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心证佛国的野心。幸运的是,佛教为我们提供了解这个问题的种种方式,这些方式被包含在静修中,是一个集中精神的过程,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的运作。

静修的方法是草根的、日常的,而不是教条的或不可再现的某种魔法的程序。我们只需通过练习来练习它,就好像我们学习任何其他的技能。静修的目的是逐渐将你的精神引向一种非常细致、耐烦而平静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你可以清楚看到你的心灵正发生什么。雅各田远道(Yasoda Bhattacharya)是印度一名知名的静修运动员,他的静修过程是细致入微的,他会在自己的思想中滑动,感知自己的生命力,心灵的空间。通过这个过程,他可以将自己的精神慢慢运转到一种非常细致且具有积极意义的模式之中。这种沉醉的感觉可以让自己体验到心灵的愉悦、仁慈、平和和感谢。这一方式需要实实在在的练习和方法指导,但它并不需要一个过度高昂的门槛。

静修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工具,如专注控制、呼吸控制、肢体重心的调整。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集中精力,以达到稳定的心灵状态。现代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每天25分钟来进行向内修行的练习,我们的大脑就会变得更加的强大和安全。这就是说,我们学习静修不单单是为了帮助我们修复自身,我们还在实现大脑在实际上更好的工作状态,帮助我们在创造方案、思考问题方面拥有更好的能力,创造更好的人生环境。何乃安([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神经心理学家)

通过静修,我们可以学习到深入观察自己内心,建立自我情绪的意识,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回忆,并以更加可控的方式运作自己的心灵。我们通过静修将自己的内心与外迹隔离,从而有效避免负面情绪的干扰。因此,无论你是因情节紧张而愤怒,还是在其他硝烟叠起的环境之中参战,我们都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帮助自己保持思想清晰、英勇无畏,最终实现真正的释放自我。

情爱修行——打破執著

为了摆脱嗔,我们必须打破執著心,调整我们对情爱的看法和執著。很多人认为成人爱情是永恒的,是自我实现和纯真快乐的象征,这些想法虽有些正确,但事实上别无他用。发生在成年人之间的爱情,必须是一种清晰、透明、真诚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我们既需要尊重我们自己的意志,又需要尊重我们的情感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记得,在爱和情感之间找到平衡,并且始终为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

在某些邪说之中,这样的需求被视作自我的追求或自私,但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爱和注意力是我们作为有渴望、有玩味、有情感的人的必要部分。这样的感情不仅建立在个人之间,还可以建立在家庭关系、群体、社会、自然之间,所有这些在情感之间发生的互动必须引导我们吸取经验、成长、更好地构建生活。

最后,在情爱修行的路径上,我们首先需要打破我们与曾经的爱情之间的关联,正视我们的情感珍贵、透明、自由、无条件、不需要任何对比。我们需要接受,并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需求,这是打破所有執著的基础;我们需要保持清晰、明晰、厚道,理解我们自己对待情感需求的态度,这些是保持身心灵活性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佛教所提倡的方式,通过静修来做好情感管理方面的工作,我们就能够传递正能量,并帮助自己建立自信,成为一个更有毅力、更具责任感的人。